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其实是有章可循的。在我看来,它是一个从认同到发展的过程。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你首先要做的便是认同,认同一个人的精神分析。虽说精神分析是通向人类潜意识最好的一个工具,但使用它的人不同,探索心灵时所散发的味道就会不同。所以,学精神分析,要跟人学。
当年,梅兰妮克莱因就相继跟费伦茨和亚伯拉罕(弗洛伊德的两大弟子)做个人分析,那时的个人体验也带有个案督导的意味,所以在这两位老师的鼓励之下,克莱因开始儿童分析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同样地,儿科医生的温尼科特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在早期便找克莱因探讨个案,欣赏克莱因对个案觉察的敏锐和理解的深度。
一位有经验的精神分析师曾告诉我,学习精神分析师要讲师承,你拜哪位前辈为师,便意味着你想要成为一位怎样的心理咨询师,他就是你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指引,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也是那个理想化的自己。
你凭着你的喜欢和直觉选择了一位老师,深入地跟她他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便有了想要开始做临床工作的想法。
起初,你会认同模仿你的老师。
当克莱因还是一名学徒的时候,是弗洛伊德发表的《小汉斯》让她的心里燃起了儿童心理研究方向,在跟多位儿童工作的临床经验中,克莱因认同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死本能假设,并在她早期发表的作品中,较多地使用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分析术语,比如能量、本能等等。
温尼科特也是如此,在一次他跟克莱因讨论个案的时候,温尼科特惊叹克莱因仍记得上次他所汇报的个案材料,而这些材料是他所忘记的。在对克莱因提出的假设中,温尼科特认同克莱因跟儿童工作的方法,即延用成人谈话分析的方式跟儿童工作,同时也认同克莱因提出的一个人在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认同过后,便是离开,发展自己。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需要经历俄狄浦斯的冲突,即一方面想要发展自己,但另一方面却要耐受对背叛老师将要获得惩罚的内在恐惧。我想,这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都经历过的。
克莱因在认同弗洛伊德死本能假设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她的核心假设:一个人在婴儿期的潜意识幻想对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潜意识幻想是克莱因系列理论的根基,并就此跟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分道扬镳,提出一个人的内在客体关系的模样影响着其生活工作的状态,而不是驱力的满足。
跟克莱因一样,温尼科特把眼光投向了一个人婴儿时期的心理发展,只是与克莱因不同的是,温尼科特认为在孩子刚出生的头几个月里,其被养育的父母环境对孩子今后的心智发展是第一重要的,而死本能是第二重要的。温尼科特被广为流传的名言“世界上不存在婴儿这个东西”便是表明母亲的重要性,即婴儿如果脱离了母亲,它是无法生存的。
对于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来说,不幸的是,发展自己时的外在环境并不是那么地友好。在弗洛伊德在世的时候,克莱因就被安娜弗洛伊德诟病,两人争论存续多年;温尼科特离开了克莱因及其后继者,克莱因从1945年之后便再没有在公开场合提过温尼科特的观点和假设。
所以,对于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来说,他们不仅要面对内心被惩罚的恐惧,还需要面对现实中跟老师决裂的逆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撑住了,他们成为了他们自己,一位是客体关系学派的创始人,一位是中间学派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