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心理咨询师,搞清自己才能善待身边人 更新时间:2020-11-30 00:00:00
  大概半年前,有一个晚上因为头疼,我住在酒店。

  晚上没什么事,忽然想到以前朋友推荐的一个心理咨询师 老师,平常忙得团团转,完全没时间和人闲聊,这下终于有时间了。

  那个晚上和她对聊,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另一些面向。

  于是,在三娃都开始上学后,有了一点点闲暇的我开始接受长程的心理咨询,每周一次在线和她聊聊天,谈谈自己的一些困惑、烦恼。

  第一次咨询的时候, 老师问我,你希望咨询能给你带来什么。我回答的是:我希望更多地认识自己,我的个性从何而来,我如何可以更幸福。

  最近一次和 老师探讨,我观察到自己不够自信,时常对自己做的决定感到纠结,自我怀疑,希望有权威来肯定自己的选择。

  跟随老师的引导,我的记忆回到了20多年前。

  我的童年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度过,在我的记忆中,虽然父母不和,他们也不太顾得上我,但是我有一个大两岁的姐姐,还有很多的小伙伴。

  在学校里,因为成绩好,加上在农村我家的条件算不错,我10岁前的经历里没有太多糟糕的记忆。

  小学四年级,我离开了那个小山村,来县城里上学,几乎是一夜之间,我感觉自己从白天鹅变成了丑小鸭。

  同学的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相对宽敞的住房,虽然我成绩也还算不错,但以前的优越感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自卑、敏感和羞怯。

  上课的时候,我从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害怕回答错了,同学们会取笑我。

  我一直记得,语文老师课堂上提问,《西游记》的原著作者是谁,我知道答案是什么。

  小时候看西游记的电视剧时,每次主题曲的时候跳出的字幕,让我深深地记得“吴承恩”这个名字。

  可是我就是不敢说,老师反复问了几遍,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回答出来,老师最后只好说出了答案,那一刻,我很懊恼,为什么不举手呢,可是,11岁的我太怕回答错了。

  从那年开始,自卑总是伴随着我。

  我不敢邀请同学来我家里,我害怕他们发现,我爸爸没有右胳膊,是个残疾人,我害怕因为我爸爸是残疾人,同学就瞧不起我,每次有同学想来家里找我玩,我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

  但是这些害怕和担忧,我从来不会告诉父母,他们把我从大山里带出来,要养家糊口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没有时间管我,更无暇顾及我的内心世界,我也从不与他们谈起我的任何感受。

  而初二那年学校的艺术节,更让我记忆深刻。

  艺术节的重头戏是一个舞蹈节目,因为以前没有舞蹈基础,最开始的名单里并没有我,后来人数不够,班主任推荐了我。

  能被选上参加这个节目,我有些受宠若惊,加上女孩子嘛,对于上台跳舞这件事,总是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从来没有上过舞台表演的我,憧憬着能在全校的大舞台旋转起舞,一展身姿,心里那个美滋滋的呀。

  接下来的每次排练我都早早到,一丝不苟地跟着老师的指令做,一遍遍地重复动作,生怕拖了后腿。

  可是到了演出前两个星期,有一次排练的时候,老师突然让我和另一个女同学先在旁边看。有些诧异的我也不敢问什么,就站在排练室的最后一排。

  等到大家排练完,回教室的路上,听几个女生在窃窃私语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上场,老师特意多选了人来排练,是怕万一有人临时上不了,可以有人替换。

  我慢慢意识到,自己可能就是个备胎。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演出当天,我在台下和全年级的同学一起,看着曾经和我一起排练的同学们,画着漂亮的妆,拿着美美的扇子道具,在台上挥洒舞姿……精彩的表演获得观众们阵阵掌声,不时还夹杂着喝彩和口哨声。

  节目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全校艺术节一等奖,而那个主演,一个漂亮的女孩,成了男生心目中的女神。

  看着旁边的同学拍红了手掌,我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从知道被老师换下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幻想,如果有哪个同学那天不舒服,或者有意外情况,也许我还是可以上场的,可是,没有,一直都没有...

  13岁的我委屈、担心、失落甚至觉得羞耻,可这些感受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

  我怕大家笑话我,说我肯定是跳得不好才被换掉,笑我对这件小事斤斤计较,指责我没有集体荣誉感,同学都拿一等奖了你有什么可不高兴的。

  如果有人告诉我,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努力了那么久却没有机会上台演出,从意外入选到努力排练,一次次充满期待,又一次次希望落空,你一定很难过,很沮丧,很受伤。

  可这些感受我不知道该跟谁诉说,跟同学说怕被取笑,跟父母说吗,他们哪有空听我说,即使说了,他们大概就来一句,肯定是你跳得不好。

  听完我的倾诉, 老师说,其实在你的童年性格养成期,缺乏一个重要他人对你的支持和认可,这可能和你今天的不够自信有很大关系。

  重要他人对孩子的认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这是孩子一生自信的基石。

  这个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如果父母在这个角色上缺失了,有些人会幸运地遇到一两个老师,或者是忘年交,在孩子遇到挫折、迷茫彷徨的时候,陪在身边,适时搀他一把,给他肯定。

   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开阔感,在我后来的生命里,我遇到了两个这样的重要他人。

  她们的肯定和支持让我重拾了部分自信,如果她们能出现得再早些,对我的帮助会更大。

  弄清自己性格的来路,不是为了责怪谁,而是认清自己,不再执着于某些幻像。

  回到如今我和孩子的相处中,它提醒我更多地去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迷惑彷徨时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

  这些道理,听上去像鸡汤,要真正落实在生活的日常里,却并不容易。

  和上一代人为了生计等原因忽略孩子的成长不同,这一代父母容易忽略的,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过于关注她做得不够的地方。

  比如,球球越来越大,我关注到她没以前那么好动,希望她多些运动,再比如她的兴趣课如果比较枯燥,不够有趣,她就容易打退堂鼓。

  这些问题当然需要交流和解决,但它不应该成为我和孩子沟通中的主旋律,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想起老师的书里说到,给孩子设个记功本,把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认真记录下来。

  球球小的时候,我曾经记过一阵子,后来没有坚持了。

  最近我又找出这个本子,接着记录,今天我写的是:在和宝贝讨论过养狗的各种利弊之后,宝贝同意暂时先不养,考虑先养一只猫咪,宝贝越来越懂事,让妈妈很欣慰。

  昨天写的是,今天早上宝贝起得比平常早,先把自己的内裤袜子洗了,慢悠悠地吃完早餐再上学,不像以前匆匆忙忙,吃早饭只能应付。

  在自己心里强化孩子的优点,慢慢的,心里就会越来越欣赏她,而她也因为你的欣赏变得更自信。

CopyRight © www.dlhongy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05700号
辽公网安备 21020402000806号